辟谣:智能电表“走得快”? 别瞎扯了

随着智能电表的逐渐推广普及,老百姓对这个新设备疑虑丛生,总觉得不如机械表,伴随着这种疑虑,网上更是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每年“计量日”前后,十多年前的老帖子还会再次招摇过市,引发人们对智能电表的猜疑。“谣言止于智者”,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电力计量检定中心,让专家解读有关电能表的那些谣传。

谣传一

电能表偏差最大的要快28%,大多数快10.5%左右,也就是说居民要无端地多掏10%-28%的电费。

专家解读:所谓智能电表就是智能电能表是一种新型电能表,相对以往的普通电能表,除具备基本的计量功能外,智能电能表是全电子式电能表,带有硬件时钟和完备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级以及大存储容量等特点。简单理解就是,智能电表不但能计量用电量,还具备通信功能,所以才能实现在银行直接买电而不用插卡。

包括电表在内的水表、燃气表以及热量表(简称“四表”),是被列为国家重点监管的计量器具。按照《计量法》规定,在安装使用前,“四表”必须经首次强制检定,只有检测达标,贴上“首次强制检定合格证”才能安装使用。在授权后,质监部门仍将对电力部门检测过的电能表的20%进行抽检,以确保老百姓使用的电表准确合格。

“最大偏差28%,这不可能。”北京市电力计量检定中心运营管理室主管李亦非说,他介绍,国家明文规定,电表误差在正负2%以内均属合格产品。而实际上检定中心内控标准更严格,将电表的误差控制在正负千分之六之内,这也是为什么电脑显示小数点后两位均为“0”。

谣传二

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转嫁给了消费者用户。

专家解读:智能电表在设计时即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电能表的设计是将本身损耗计入了公共电网的传输损失中,即我们常说的“线损”,不可能转嫁给居民。

谣传三

电流量都超过电表正常工作的5A或10A限量,一旦超出这个限量时,电表读数就是以正常值几倍的速度飞快旋转。

专家解读:智能电表在检定装置上,分别将电流调节为0.5安培、10安培、50安培、100安培等,几秒后电脑即自动测定了误差值:0.004、-0.0011、-0.008……数值有正有负,且分别在220伏或260伏不同电压下,误差没有明显区别。

“当电流从0.5安加到100安,可以看出误差基本上都保持在零点零零几的状态,误差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说网友说的电流如果超出额定电流,或者稍稍控制一下电压,电表就会飞走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李亦非说。

谣传四

“为什么电力部门不提供正常工作电流为15、20、30、40A的大电表,而只提供5A或10A限量的电表呢?”

专家解读:这个说法是不符合现实的,目前北京市大部分安装的为100安的智能电表,一些普通居民小区为40安或60安的智能电表。

举例说明,以一个100安的智能电表来说,普通居民家里要开200台电视或者1100瓦电热水壶20台,或者开20台空调才能超过电表标示限量。

据介绍,目前近几年新建小区,市内电路设计额定功率为8000瓦,换算成电流大约36安,一个40安的智能电表已能满足使用。对于普通居民而言,符合电路设计的智能电表还能适时保护居民的家用电器。


一个合格的电表如何出生呢?


1.出生

关键词:准入制度

电表的出生,需要技术含量很高的“准生证”。在生产这一关,有严格的准入要求。

2.一校

关键词:计量校验

电表一出生,就要调整准确度。

3.二检

关键词:误差合格

在这一关,没有人为干预,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全自动的系统辨别。

4.强制检定

关键词:国家规定

一出厂,电表就要到质监部门指定的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定。按照国家计量法规定,电表属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所以必须要经过强制检定以后才能上岗。

5.全检

关键词:强检封印及合格证

在全检之前,抽验合格后,所有电表都要被逐一地比对,确保大家使用的元件品牌、数量和电路布局都是一样的。进入全检环节,在检定室校验台上,电表要通过准确度、耐压等4类18项试验,检测合格后也会被打上封印并贴上合格证。

6.抽查复核

关键词:质监部门复核

进入工作岗位前,电表还要接受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抽查、复核。看,这张合格证书上有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合格”二字印章,电表才可以到你家、他家,和千千万万个需要它的主人家。

7.入户

关键词:定期抽查

电表到岗后,专业电力技术人员还会定期来抽查

电表的出生,从设计方案、生产设备到生产人员资质都要报经政府计量主管部门审定后才能生产。生产过程还要接受质检部门定期抽检。厂家都不可随便更改已审定的设计、设备

正如你所看到的,离开电表厂后,电表还要接受质检部门的抽检、专业检定机构的检测及安装地质检部门的成批抽检,任何一个环节不达标都会被退回。

在工作中,厂家封印以及强检封印的双重保护让电表免遭篡改。

所以,亲们,要想动手脚让电表“跑快”,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