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电力改革

       电力产业的世界范围改革始于1982年的智利,而1989 年英国电力产业改革对世界电力产业的影响极其深远,随之电力产业改革的浪潮开始波及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电力产业改革潮流。

       从国际的经验看,不论各国如何打破电力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垄断,只要零售环节与输配电网络或者配电网络没有分开,零售环节就可以依托电网实现对电厂和用户的双重垄断或者对用户的垄断。因此,要引入公平有效的竞争,必须对电力产业各环节进行垂直分离,彻底割裂零售环节与电网之间的纽带。而引入竞争的途径是在电力产业建立完整的竞争性电力市场,包括在发电环节建立竞争性电力批发市场和在售电环节建立竞争性电力零售市场两个部分,即在建立竞争性电力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向单个电力用户开放市场,允许电力最终用户自由选择零售商。

       因此,我国要构建完整的竞争性电力市场,必须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建立电力批发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在售电侧引入竞争,通过用户自主选择零售商建立电力零售市场。


美国德州售电改革
 
       美国电力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市场之一,年发电量4万亿千瓦时,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国家之一,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监管体系比较成熟,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消除垄断是美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在电力系统开始了其长达20年坎坷的改革之路。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提供的数据,在康涅狄格州,75%左右的商业和工业用户,选择从竞争性供电企业购买电力。在全国范围看,到2010年,美国销售电量的16%是由竞争性供电企业来提供的。
 
       在2000年之前,美国绝大部分州均应联邦888法案要求,把售电侧开放提上日程,期望颇高,但是,2000年加州电力危机、2001年安然破产案和2003年美加大停电震惊了全美国,也打乱了美国电力改革的进程。然而,顶住压力继续前行的也不在少数,包括德克萨斯州、宾夕法尼亚州等17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其中,德克萨斯州走的最快也最远。

       德州是美国唯一的从售电侧、消费侧改革开始进行电改的州。其他实施了电改的州,其电力市场改革都是从发电输电侧开始,即以厂网分离为出发点,只有德州是先从配售分离开始的。德州售电改革的基石是德州7号法案。

       就电力市场的主体而言,除了原来传统的售电公司和独立售电公司之外,七号法案还允许“合作社”式市场主体的存在,亦即超过两个用电户可以联合起来直接到趸售市场上购电。对合作社而言,好处是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风险是其需要面对趸售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风险。原有的市属的或者集体所有制的公用事业公司都被定义为合作社。对合作社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对趸售市场,其必须自行承受趸售市场的价格波动。七号法案还允许代理商(boxer)的存在。这类企业整合多家售电公司或合作社,整体到趸售市场中议价和竞拍。通过整体性的议价和调节模式,降低进价吸引合作并通过吃入价差获利。

       在规范了市场结构和定义了各个主体后,七号法案对价格的形成和管制机制也做了规定。德州的零售价格并不是实时价格,消费者并不直接面对趸售市场价格波动。

       德州售电侧价格管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根据天然气价格决定售电价格上涨与否及相应涨幅。根据此规定,当天然气价格改变时,售电公司就可以向能源管理局申请调整电价。

       德州的零售改革到今天已经有13年了。13年来,90%的工商业用户至少一次变更了其所属的售电公司,60%的居民用户也从传统售电公司转向了独立售电公司。据德州公共事业委员会(PUC)的报告,现在有110多家零售电力供应商(REP)在该州内零售电力。2002年以后,商业及产业需求用户的90%和普通家庭的60%,都换掉了原有的电力公司而选择了零售电力供应商。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表示,德州家用电价的平均单价为11.46美分/kWh,低于美国12.12美分/kWh的平均电价。顺便提及,全美电价最高的是夏威夷的37.82美分/kWh,为美国平均电价的3倍。在美国,只有德克萨斯州实现了大量用户转向独立售电公司的预期效果。
德州所进行的电力零售改革让用户拥有了对电力进行选择的权力,催生了很多新的名词和思路,如鼓点电价、电力伙伴、电力俱乐部、电力合作社等。这在世界电力体制改革中都是非常前沿的,也很引人瞩目。


德国电力市场

       1998年德国的能源经济法案出台后,德国电力市场迎来了开放和竞争新局面。在电力终端市场,德国推行配售分离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售电商在2015年初已经达到1000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售电商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创新,其中很多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德国的传统电力公司RWE推出一系列移动应用,包括企业群、个人电费管理、智能家居控制和电动车充电等各种应用,除了可以方便的管理自己的电费账单、查阅用电数据和各种价目,同时还可搜寻附近的充电桩,控制家里可远程调控的电器设备,了解最新的电价和能源信息。

       还有专门为售电公司提供服务的软件公司——SIV公司,提供客户管理系统和套餐设计系统的开发服务,比如大城市单身贵族套餐、小城市三口之家套餐、工业电解铝用户套餐等等,满足各种定制化服务。

       售电业务的互联网入口价值不容小觑,德国共有1000多家售电公司,提供9000多种电力套餐,有公司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电力套餐搜索和筛选服务,用户可以输入描述自身需求的各种参数得到最优的电力套餐。还有针对电动汽车用户的某公司,为用户提供详尽的充电站信息甚至提供有多少车在排队等及时动态。

       德国的售电公司还推出了各种以绿色信用为主题的营销方式,例如,把光伏发电对应的CO2减排量算成积分,让用户在买电动汽车的时候享受打折,买光伏充电宝和其他光伏便携设备甚至可以白送。还有售电公司与零售企业合作,把所有商品都标识出绿色指数,用户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得到绿色信用评级。

       再有,用户在驾驶电动汽车、坐公交车的时候,拍张照片,发到社交网站,就可以得到绿色社交指数和评级。还有公司推出评估驾驶者绿色指数的记录仪,能不能保持匀速,能不能少踩刹车,这些驾驶习惯将转换成绿色消耗指标,与购买汽车保险直接挂钩。
对于售电业务,渠道创新最难的是实现自由结算。有一家名为Ubitricity的售电公司,发明了一种盒子,不管在德国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插座,只要插上该公司的盒子,则可实现用户跟该售电公司直接结算。该售电公司还为用户提供优惠套餐,让获取用户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法国售电市场

       在某种程度上说,法国实行的是一种有法兰西特色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大型国企举足轻重。尤其在电力部门,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法国电力公司(EDF)一直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按照欧盟能源政策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法国自2000年以来逐步走上了电力部门市场化之路。法国EDF的一统天下已被打破,拆分成立了法国电网公司(RTE,2000年成立)、法国配电公司(ERDF,2008年成立)两个全资子公司。从消费侧来看,市场的开放走过了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1999年2月起年耗电超过1亿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EDF以外的售电商(统称为“替代供电者”);

       2000年6月起耗电超过1600万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3年2月起耗电超过700万千瓦时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4年7月起全部非居民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2007年7月1日起,法国全境的用电户(包括居民)均可以自行选择售电商。

       至此法国售电市场理论上实现了全面开放。说是“全面开放”,但是也还是留了一个后门:因为EDF依然留在了售电市场,而且是双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传统供电者”,其电价属于“监管价”,由政府主管部门而是根据能源监管委员会的建议确定,与改革前的电价形成机制一脉相承。令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的是,EDF在市场上也可以作为“替代供电者”的面目出现,与消费者以市场价签约提供服务。

       法国售电市场启动至今已经有15年之多,而市场的全面开放也已近8年,售电引入竞争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我们可以从以下这4个量化指标来观察:

       1.有多少售电商进入了市场?
       
       到2007年底共有16家全国性的售电商进入了市场,成为EDF的竞争者。至2014年底,这16家“替代供电者”中已经有9家自己被“替代”,因不同缘由陆续退出了市场,但是同期又有另外12家新的“替代供电者”进入了市场,所以目前共有19家全国性的售电商,包括了意大利(ENEL)、德国(E.ON)、瑞士(Alpiq)、瑞典(Vattenfall)、卢森堡(Enovos)等外资企业。在这19家售电商中,有9家只做居民用电业务,其他10家的业务则覆盖全部用电消费市场。从私人投资者(包括外资)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目前售电商的个数来说,可以说法国市场售电的开放有了一定进展。

       2.有多少用户更换了售电商? (截止2014年9月底)

       居民电力用户(3136.4万)中,选择“替代供电者”(其中包括8000选择EDF市场价合同)的用户为285.7万,占总数的9.1%;选择“传统供电者”(保留EDF的“监管家”合同)的用户为2850.7万,超过总数的90%。
非居民用户(496.9万)中,选择“替代供电者”(其中包括25.3万选择EDF市场价合同)的用户为68.6万,占总数的8.7%;选择“传统供电者”(保留EDF的监管价合同)的用户为428.3万,超过了总数的90%。

       3.售电市场的集中程度如何?

       法国统计部门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衡量不同行业市场的集中程度。HHI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数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当市场处于完全垄断时,HHI=1;当市场上有无数企业,HHI就趋向0。按照法国能源监管委员会的标准,如果HHI小于0.10,就可视为是竞争性市场。

       然而,按照2014年9月底的各个售电商市场份额(按各自拥有的用户总数计算),法国电力销售市场的HHI约为0.78,依然呈现典型的垄断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售电市场的放开并没有改变EDF的垄断地位。目前在法国全国范围内每个月大约只有3万左右的用户(占全部用户的1%左右)选择更换售电商,其中90%是从“传统供电者”(监管价)转为“替代供电者”(市场价),但也有大约10%的用户选择回归EDF的监管价合同。

       4.2008年以来电价涨了多少?

       自售电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各个“替代供应者”的市场价基本紧贴EDF的监管价,只是略有优惠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监管价的走向决定了法国消费电价的整体走向。自2008以来,每年监管价平均上涨3%(同期平均每年通胀仅为1.2%左右),所以市场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以法国普通家庭为例(月均耗电200千瓦时),每年电费从300多欧元(含各种税收)已经上涨到了400多欧元。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法国售电市场的放开并没有起到降低消费者负担的效果。
 
英国电力市场

       英国从1987 年开始酝酿研究电力体制改革问题,核心是私有化。1988 年1I 月,议会通过了《电力私营化法案》;1989 年,颁布了新的《电力法》;1990 年3月31 日开始,按新《电力法》着手进行改革。1995年,英国建立了一个电力市场交易机构,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称为Power Pool 或POOL),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行。(3)配电部分由新建立的12 家地区电力公司(REC)取代原来的地区供电局,完全私有化,主要负责配电系统,并将电卖给终端用户。部分地区性电力公司还有发电厂,具备发电能力。

       零售市场的开放。英国政府通过建立竞争性的电力零售市场打破原来地区电力局对电力零售业务的地区垄断。在电力零售市场上,配电商从电力批发市场批发电力,再零售给大小终端用户。其引入竞争的方法是:首先电力大用户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然后逐步缩小大用户的标准,最终过渡到所有用户都能选择自己满意的供电商。

       通过分别申请、颁发配电和售电执照,英国电力市场目前已实现了配电、售电业务的彻底分开,出现了若干个地区配电系统运营商(DNO)和售电商(Suppliers)。所有的用户,无论其规模大小,均可自由选择售电商,从而实现用户侧市场的完全竞争。


北欧电力市场

       北欧四国中,挪威于1990年颁布《能源法》,对所有发电商和所有零售用户开放电网,自由办电厂。1991 年,发电商、供电商和大用户进入电力库。在发电侧实行竞价上网,在配电侧实现零售竞争。在零售市场上,供电商可以直接供电给用户,也可以通过中间商和零售用户签订售电合同来提供供电服务。

       瑞典于1992 年颁布电力市场竞争法,开始进行结构重组与股份化。1993年提出自愿型电力库方案(和挪威电力库联网),进行零售市场改革的研究。1995 年颁布电力交易竞争法案,确定管制框架,设计改革方案。1996 年正式进行改革,电网对所有发电商和所有零售用户开放,在法律上保证他们自由进出发电和供电领域。在零售市场上与挪威的做法相同。

       芬兰与丹麦于1992 年进行结构性重组,1994年形成电力库,1995 年实施电力市场条例。在自由化和电网准入上,也与挪威、瑞典两个国家相同。在零售领域不同的供电商和零售用户(1996年,大于0.5MW 的用户;1997 年,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签订供电合同开展竞争。
 
俄罗斯电力市场
 
       俄罗斯电力改革曾经是世界最为激进的电力行业改革之一。电力行业彻底重组,拆分成发电、输电、配电、售电、调度、交易管理不同环节各自独立的企业;大规模推行电力资产私有化,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向国内外企业出售发电、配电资产。
俄罗斯已经基本建成批发竞争电力市场、形成了零售侧竞争。按照分离竞争和非竞争性业务,加快电力资产私有化,最终形成发电、输电、配电、售电、调度、交易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独立的目标。

       2003年,俄罗斯开展了批发电力市场试点工作,首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欧洲区和乌拉尔区开始运行,发电公司将计划电量的15%放在批发市场上交易。

       2006年,俄罗斯法律确定了新电力批发市场和零售电力市场的建设规则和步骤,按照渐进式原则推进竞争,从5%〜15%自由交易电量起步,每年增加10%〜15%的市场份额。

       从2011年开始实现除居民外的全部电量自由交易。但是考虑到控制电价等因素,2010年俄政府重新修订电力法,保留政府对部分市场的管制力。

       为了建立稳定的投资激励机制,2007年俄罗斯开始建立容量机制,由系统调度机构对新增容量进行招标,并支付容量费用(该费用作为系统使用费在全体用户电价中分摊)。2011年启动了长期容量交易市场,推动发电容量的自由交易。

       零售市场实际是将批发市场价格传导到用户的市场。俄罗斯电力改革设计时就十分重视售电侧放开,并制定了开放时间表,目前大规模工业和商业用户都属于非管制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售电公司,各类售电公司从批发市场买电后再卖给用户。每个地区都存在一个担保售电公司(GS),负责按照政府定价从发电公司买电,并向经营区居民用户以及未选择其他售电公司的供用户供电。根据改革方案,居民用户在2014年后放开电价管制。

       近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又修订了俄罗斯电力法。一系列措施旨在刺激全国电力零售市场。根据修正案,俄罗斯的电网企业将有义务购买可再生能源公司的电力。尽管可再生能源售价现在比其它传统能源发电高出3.5倍。

       新支持举措将影响各个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生物能、填埋废气、太阳能、风能、以及小型水电站。专家预测太阳能将受益最多。目前,太阳能开发商在俄罗斯每年的绿色容量招标中占最大份额。

       根据修正案,可再生能源电力售价将根据项目是否符合国产化要求而定。如果项目没有采用国产化设备或技术,那么电力售价可能会减少超50%。

       2014年俄罗斯电力出口为146.7千瓦˙时,同比下降20.2%。出口额为7.375亿美元,同比减少25.7%。